【腾讯云】推广者专属福利,新客户无门槛领取总价值高达2860元代金券,每种代金券限量500张,先到先得。

1955年,一场声势浩大的肃清反革命运动在全国展开。

8月8日,在一次万人大会上,一个四十多岁戴着镣铐的男人被押了上来,经过一场暴风雨般的大批斗后,他被投进了北京功德林监狱。

他的罪名是什么呢?混进革命队伍的反革命集团头子!这个罪名可不轻,重则要杀头的,他几乎万念俱灰。

忽然有一天,交通部的一位领导带着几个人将他从监狱捞了出来,派专车将他送回了家中。

这让他毫无思想准备,有点摸不着头脑,是谁有这么大能量把他这个“反革命头子”从死神手中拉了回来呢?

后来得知,救他的人是李克农和周恩来,并且周恩来为此事还发了火:“怎么能这样草率处理‘白区’斗争过来的同志!是谁签发逮捕令的?要他作深刻检查。”

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,为何是交通部的领导亲自接他?为何会惊动中央,并且让周总理大发雷霆呢?

原来这个人的确不简单,他叫曹艺,看起来名不经传,但他实际上是深藏不露,可以说是文武兼备。

武的方面,曹艺是黄埔六期生,官至少将,在远征印缅中,他被中印缅美军总司令史迪威将军称赞为“罕见”的“不怕死”的汽车指挥官。

文的方面,他和文豪鲁迅先生交往密切,是江苏文坛得到鲁迅真传的唯一一人。他先后在《涛声》、《申报》、《芒种》等当时著名刊物发表了大量杂文,并且自己有杂文集《神仙?老虎?狗》出版,是名副其实的杂文大家。

在人民军队中他曾任高级参谋,随刘伯承入川,但更多的他是在秘密战线工作,和朱德单线联系,归他直接领导。

曹艺到底有哪些传奇经历?

曹艺,1909年出生于浙江省浦江南乡蒋畈村,是一个耕读世家。父亲曹梦歧是清末秀才,在家乡颇有声望。

他有两兄一姐,长兄叫曹聚德,次兄曹聚仁,曾受到毛主席的亲自接见,姐姐曹守三。而他原名是曹聚义。

可以说曹艺出生在一个很幸福的家庭,从小便受到文字的熏陶,文学素养自然不必说,踏踏实实读书自然也能成为像父亲一样有名望的人。

但当时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,外有列强欺辱,内有军阀压迫。作为一个热血青年,谁能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呢?

1926年,正在浙江上中学的曹艺哪能坐得住。北伐战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,很多青年学生都参加了北伐队伍。

受马列学说影响,17岁的曹艺立即加入到了当时最潮的青年组织共产主义青年团,准备大干一场,实现人生价值。

他文才好,行动积极,很快成为骨干,并担任了团书记。

但好景不长,1927年全国陷入白色恐怖,一批批共产党员被杀害,还有很多人当了叛徒。但曹艺却逆风而上,这一年他由共青团转为共产党员,并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军官团特种科。

1928年,军官团特种科并入中央军校炮科,即黄埔军校六期。他成为了一名堂堂的黄埔生。

但曹艺并不安于现状,他向组织申请在黄埔成立党组织,后经组织批准,黄埔校内党组织成立,曹艺担任总支书记。

要知道能上黄埔军校都不简单,将来必定都会在军中担任要职,在关键岗位有自己人,这会为革命工作带来很多便利。

一年后,校内党组织成员已经发展到108人,被誉为黄埔军校的108条好汉。但就是在这些好汉中却出现了一个叛徒,总支部全部党员名单落入敌手。

此刻曹艺也命悬一线。

当然干革命总会是有风险,随时都有被捕牺牲的可能。

1929年6月的一天傍晚,中央陆军军官学校(即黄埔军校)炮兵科营地,大队长走到队前开始点名,周围全是荷枪实弹的武装人员。

当点到曹艺时无人应答,有人回答曹艺父亲病了,请假回乡。但接下来点到其他人时,答到的全部被绑走了。

这些人免不了要杀头,但对曹艺他们并没有就此放过。很多一批警察和保安队就赶到了曹艺家。

曹艺被堵在家中出不来,他赶快躲到家中的阁楼中,警察进入搜查,当搜到阁楼时,发现有很多蚕在结茧。在家人恳求下,警察没有搜。

因为这些人也是浙江当地人,很多人家中也养了蚕,知道蚕结茧时最忌讳陌生人,这样会大大影响收成。他们懂得这个风俗。

尽管他们暂时没有搜查阁楼,但也并没有走远,而是守在大门外。情况紧急,如果他们再次进来搜查,曹艺必然暴露。

怎么办呢?曹艺走下阁楼发现外面在下雨,他急中生智。穿上雨衣,戴上斗笠,挑着一桶粪大摇大摆地走了出去。

因为那些兵并不认识曹艺,而且斗笠遮着脸,再加上下雨视线不好,曹艺侥幸溜走了。

抓捕落空,南京政府很快发出通缉令。这一点可以理解,作为国民党的最高军事学府,出了如此大事,岂能草草了事。

曹艺从此过上了流浪的生活,有家难回。

冬天寒风刺骨,曹艺身无分文,又饥又冷。漫无目的顺着钱塘江走,走到一处码头遇见一群苦力,他们见曹艺眉清目秀,有点像知识青年,就收留了他,管吃饭,唯一要求是帮他们记账和写家信。

但不久,这些苦力也没活干了,生计都成问题。曹艺不愿拖累他们,准备离开,但苦力们不放他走“跟我们去闯关东吧,也许可以找到活路。”

但他们都想错了,出了山海关一路走来,东北的经济也一片萧条,根本就无法生存,更别提赚钱了。

为了生计,他们一行人来到了朝鲜,给日本人的煤炭船装煤。后随着煤船流浪到了日本长崎。

但到了日本,他们的日子也不好过,因为没有护照,只能在码头讨生活。但幸好曹艺遇到了一个好心的日本妇女,在她帮助下,曹艺认识了东亚同文会的会长。此人推荐他去上海东亚同文书院读书。

东亚同文书院是日本用中国的“庚子赔款”办学的,基本是不收费的。

庚子赔款即是清廷同各国列强签订的《辛丑条约》,赔偿各国白银本息达到9.8亿两白银,后期各国基本将此款项转为教育经费了。

因此,身无分文的曹艺回国,在上海同文学院得以安静下来,暂时不用为生计发愁。

这几年的流浪生活,使曹艺非常珍惜眼前的学习机会,他开始发奋用功。很快崭露头角,得到日方的肯定,让他担任了学生会宣传部长。

因此,在机缘巧合之下,他遇见了自己的兄长曹聚仁。

曹聚仁在上海文坛颇有名气,是暨南大学的教授,同时担任复旦大学等兼职教授。还是《涛声》杂志的创办人。

在兄长的影响下,曹艺开始在各大报纸投稿,发表了大量杂文。因此和鲁迅先生有过三年多的交往,得到其教诲。

当然,曹艺在文坛所做的努力也是为了救国救民,但自从流亡之后,实际上他已与党组织长期失去联系。

但就在曹艺在文坛干的风生水起之时,1931年,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眼见国土沦丧,曹艺痛心疾首,决然离开了日方办的东亚同文学校。

投笔从戎

曹艺重新拾起戎装,加入到了抗日义勇军后援会,担任领导工作。

当时的东北抗日义勇军,号称拥有50万兵力,然而实际上名不副实。

1932年,抗日义勇军入关,驻扎平津进行整编,曹艺负责清查人数,发生了两件不可思议的事情。

内容分享:
全球2000+节点无盲区覆盖,注册即可免费使用
Top